$ 互联网公司三层架构总结

发布日期:2020-01-14

从毕业开始我就被告知项目中要采用分层的架构模式,那时候只是亦步亦趋还不能领悟个中道理。最近开始关注架构方面的问题,慢慢有了一些思考和体会,便想将项目里的架构模式总结一下。笔者工作资历不算丰富,所以讲的仅仅是一家之言,供参考。

我的理解是架构这个东西无分对错,更像是在可维护性,易操作性之间取得的一种平衡:项目很小,可能没必要明确地划分架构;随着项目规模变大,项目的调用关系自然而然地变得更加复杂,规则约束也变得越来越多。这时伴随着团队成员的扩张,如果在架构上不加任何控制,无论是代码的可读性,可复用性都会变差,改动代码的影响范围以及代价都难以评估,最终项目会变得难以维护。

$ 为什么要分层

根据软件行业的经验,分层架构是最常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解决复杂问题的架构模式。

分层的本质是关注点分离。人的精力可能只适合于单线程的活动,并不适合同时关注多个细节。通过分层能够清晰地展现程序的处理脉络,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去解决每一个环节的核心问题。

分层也是应用程序从“接收请求”到“处理业务逻辑”到“持久化”这一过程的自然贴合。“接收请求”和“返回结果”这部分代码很自然地表现为展现层,程序状态的“持久化”很自然地体现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的“处理过程”很自然地体现为服务层。

分层也是从“易于机器阅读”向“易于人类阅读”的理念性转变。写代码很容易,写正确的代码往往就很难了,写出正确且易于理解的代码就更难了。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查看遗留项目或者别人写的代码时候,心里不免默默地说一句“我*,这TM是给人看的!”。只有怀着敬畏之心去写每一行代码,只有像写诗一样去写每一行代码,才能真正写出优秀的代码。

$ 如何分层

three_layer

展现层通常对外提供Http服务,不论读请求还是写请求都是向下调用服务层进行处理。

服务层(或者称为业务逻辑层)的职责用行业黑话讲叫处理业务逻辑,对于写请求来说就是更改内部状态并通过数据访问层进行持久化。展现层和服务层通过服务层接口进行解耦。应用程序往往不是孤立的,会调用其他第三方的服务比如用户服务、报警、发邮件等待,做得清晰一点的话会将调用其他服务的代码独立出来成为基础服务层,或者就跟服务层融合。

数据访问层主要负责保存程序内部状态,以保证程序宕机或重启之后能够恢复,通常是持久化到MySQL等数据库中。

需要注意的是展现层不能直接调用数据访问层,每一层只能和直接的下层进行交互,下层不能调用上层,这样才能保证分层的意义。

规模稍微大一点的项目通常都会部署为一套Web服务,一套RPC服务,为什么要独立出RPC服务呢?一个服务可能有被多个不同应用调用的需求,RPC服务无论从调用方还是服务方都比Http服务更简洁更高效。

以上是从纵向角度考虑的分层,从横向角度来讲,服务层内部各个服务之间也是要有分层的,暂且称之为“业务服务分组”。实践过程中很多项目往往不考虑横向的分组,在服务层内部往往关联性不同的业务服务都杂糅在一起,违背了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这种情况可能不是有意为之的,而是随着项目规模的扩张没有及时纠正导致的。

$ 总结

按照三层架构写一个项目很容易,但是开发人员很容易形成烟囱式的、一竿子到底的开发方式,导致代码的可复用性很低;同时项目中很容易充斥着各种失血模型,造成用着面向对象语言却处处写的是过程式代码的窘境。因此可以看出领域驱动设计(DDD)里把领域模型层独立出来确实是很有必要的事。

$ 参考

更新时间: 4/12/2020, 11:03:16 AM